本報記者 肖艷青
近期,牧原股份股價明顯下跌,市場頗為關注牧原股份現金流以及負債等問題,10月22日晚,牧原股份召開電話會議,針對公司資本開支、現金流、短期債務、豬周期趨勢等問題進行了回應。
牧原股份方面認為,目前公司現金流非常充裕,在當前的市場行情下,現金流穩定和資金充裕是最重要的。同時,公司將持續堅持成本領先戰略降本增效。
降低資本開支
據介紹,2018年之后,牧原股份迎來快速發展期,規??焖偬岣?。在規模趨于穩定之后,2021年公司及時進行戰略性調整,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牧原股份在高質量發展階段重點工作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方面,更加注重每頭豬的成本降低,持續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2022年,公司提出每頭豬600元的成本挖潛空間,公司圍繞該目標開展工作;另一方,降低公司的資本開支,追求現金流的凈增長;第三,在自身經營水平提升的同時,積極回報股東,未來公司也將根據自身的經營情況對股東回報政策及時做出調整。
對于資本開支方面,牧原股份方面回應表示,公司2020年、2021年的資本開支在300億元至400億元,主要用于養殖場、屠宰廠建設支出及相關維修改造費用等。公司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資本開支明顯下降。2022年資本開支在150億元左右,今、明兩年資本開支預計也將保持在較低水平,實際資本開支會根據市場環境與經營情況的變化而調整。
現金流安全穩定
牧原股份方面回應稱,公司當前現金流安全、穩定。在銷售端,今年第三季度的出欄量及價格相比上半年有一定增長,銷售收入逐步提升。今年前9個月已出欄生豬4700.9萬頭,預計能夠完成全年出欄目標;在成本端,隨著養豬生產業績的提升和原糧價格的下降,公司今年成本下降明顯,對現金流有一定改善。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牧原股份總負債1152.65億元,資產負債率達60.06%,其中短期借款453.34億元,而2022年短期借款為291.65億元。市場頗為關注牧原股份短期借款的大幅增加是否給現金流造成壓力。
牧原股份首席財務官高曈表示:“今年以來,公司短期債務上升主要是國有大行等金融機構對公司增加授信額度,包括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等金融機構。與公司合作的金融機構都堅信牧原股份有穿越周期低谷的能力,在不影響現金流和運營的情況下,公司加深了與這些銀行的合作,降低資金成本,今年新增銀行貸款成本基本在4%以下。公司短期債務的增加,不會造成公司在當前形勢下的現金流的壓力,公司當前的成本管理能力和利潤水平能夠保證公司穿越周期。”
清暉智庫創始人、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豬周期持續磨底之時,加深與牧原股份的合作,是銀行堅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初心使命的表現,也是對企業具有信心的表現,更是對其綜合實力的認可。”
“豬舍等生產設施建筑物以及生物資產很難通過抵押的方式從銀行獲得中長期借款的,所以公司現在的銀行借款全部是短期信用借款。”牧原股份董秘秦軍坦言道,公司在信用借款的基礎上,同時也有100多億元的中長期借款,實際上,我們已經突破了行業在融資方面的不利因素,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牧原股份方面認為,公司在上市之前短期負債比例就比較高,但這并沒有阻礙公司多年來的發展,公司依然憑借成本領先優勢,加上資本市場的加持,近10年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當前公司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未來在合適的時候將降低公司的負債率和財務杠桿。
持續降成本
近年來,牧原股份在發展中持續降低生豬養殖成本。在公司看來,其穿越豬周期的能力就是持續堅持成本領先行業的發展戰略。
據悉,今年以來,牧原股份生豬養殖完全成本整體呈下降趨勢,已從去年年底的15.5元/公斤降至9月份的14.7元/公斤左右。公司認為,從目前來看,生豬養殖完全成本仍有進一步下降空間,公司將在育種、營養、獸醫、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堅持技術創新,將創新成果逐步應用到養豬的各個生產環節,提升現有資源的生產轉化效率。
此外,公司還回應了近期對年底成本目標進行了調整的原因,一是原糧價格有所上漲,二是近期生產指標有所波動,結合生產經營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隨著公司在生產管理方面的逐步發力,公司有信心實現養殖成本的進一步下降,爭取明年降至14元/公斤以下。
當前出現淘汰母豬價格下跌,極低價仔豬的出現等現象,秦軍認為,從歷史經驗來看,這是一個行業觸及底部的一個信號。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高級分析師徐洪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一段時間生豬價格走勢將持續磨底,磨底階段將從今年四季度延續到明年春季。明年上半年豬價會有明顯回升,但幅度可能低于預期。”
高瞳表示:“公司不預測生豬價格的高低,一直按照有可能面臨的最艱難的局面進行現金流壓力的測試,面對未來市場上可能出現的低谷期,公司做了充足的準備,完全有能力度過市場的低谷期。”
在宋清輝看來,牧原股份持續堅持成本領先戰略,在豬周期持續磨底之際更加看重現金流的充裕,此舉一方面有效對沖了市場風險,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其綜合融資成本不斷下降,更能進一步聚焦企業經營。
(編輯 才山丹)